老区新事
老区新事

牛村保贤

红色山西网  2024-09-18  浏览:10463

在文祁公路北侧有座高大的石牌楼,上面写着“全国一村一品肉牛养殖示范村——保贤村”。牌楼四柱上刻有:“祖传一业聚贤葩,黛瓦新墙润晚霞。牛壮奋蹄行万里,肉香味美进千家。躬耕俯首称孺子,负重昂扬踏远遐。厚德金风吟四季,举杯玉露醉天涯。”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养殖、贩运、屠宰、加工肉牛的专业村。20199月,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微信图片_20240918070826.jpg保贤村门楼

自古保贤就是个大村,它位于晋中平原的汾河西岸,这里土地平坦,水利条件也不错,真可谓土肥水美,风调雨顺。明天启五年(1625)《文水县志》记载:“保贤西堡,城围四百五十步。保贤东堡,城围二百步。”传说原来保贤庄也在保贤村,是一个村,一夜洪水把村子冲成了两个村。汾河水就从上游村东北,绕到村西,然后向村东南方向流去,把村子包围在汾河湾。过了许多年后,汾河改道村东。由于当年汾河绕村而流,形成了与此有关的地名:东河滩、西河滩、西河槽、城子湾。村东南是金圪洞。还有好多地是以姓氏命名的,牛王堂、范庄地、梁家圩、孟家地等。传说汾河改道与村北骨头滩有关,是骨头滩的气味把河神熏跑了。其实,这只是人们开玩笑而已。

当年闹红火时经常有人说这样的顺口溜:“保贤村是好村村,圪溜拐弯一条龙,东头有的摇钱树,西头有的聚宝盆。”保贤村子东西长,南北短,四面都是水圪洞。南北方向有条中心老街,现在村西有了条新街。东西有条弯弯曲曲的街道南大街,然后是西面的二街,东面的孙家街、张家街,西面的堡里街,东面的东门街,西面还有六合旺巷。

保贤村有梁姓和韩姓两大姓,梁姓来自梁家堡,是大元倚重之臣,元朝时官至左丞相万户上将军,五路都元帅,并被封为奥达鲁花王的梁锦阳之后;韩姓来自石永。村里有以梁姓为主的东门社、西东社、梁堡社,以韩姓为主的和祥社、三信社、西老社,以及杂姓的婆婆社、太阳社等。每年元宵节期间,都要设社坛,挂十王爷神像,举办祭祀活动,教育人们多做好事,不做坏事。社坛内有锣鼓,小孩们最喜欢敲锣打鼓,有的还举行高跷、秧歌等活动。有的社置有土地,土地收益用于社坛活动开支。

村里做生意的人较多,各种字号数不胜数。韩家的魁盛余是韩毓恭、韩毓秀、韩毓华兄弟祖上创办的,生意主要在北京,在村里二街有座三进四合院,紧靠着一座单体四合院,内有牛房、碾房等。杜家合生昌是人称牛头财主杜来祥和八牛财主杜来银创办的,北京开有绸缎铺,村里开有肉坊。村里宅院很大,有一长排的正房和南房。张家的久成永是张自和祖上创办的,也是在北京做生意。还有韩家福泰全饼子铺、梁家元生昌字号。

在村东孙家街有座横五竖五的标准高门楼四合院,坐北朝南,砖雕垂花挑角门楼建在高高的台阶上,雕刻有椽飞、斗拱、花卉图案,门楼后檐檩枋间设木雕花卉垫木,门枕石雕刻有石狮两尊。院内正房面宽五间,东西厢房面宽各五间,有倒座南房。整座四合院四面一起修建,没有接口,垛口高墙,非常气派,这就是保贤首屈一指的韩兆元四合大院。据说,修此院时所用砖只要有一点破损,都不再使用。这些有残次的砖修了该院东面的醋坊和南面的牛房院。韩兆元人称常林先生,当年是北京的茶庄老板。

六合旺巷南有座组合式二进四合院,这座四合院是由五个院落组成的。圆大门进去是座非常精致的照壁,雕饰椽飞、斗拱、花卉、香炉宝鼎、琴棋书画等图案,上有砖制匾额题“神恩”,壁心为鹤鹿同春图案,两侧为竹子装饰。大门里墙壁上有彩色壁画。外院用花栏隔成两个院,一个是住宅院,一个是牛房院,牛房院有磨坊、车马棚。从外院正面分别有三座二门,通向三个里院。这座大院是人称梁润财主修建的,他的父辈在外做生意。

二街魁盛余的对面有相邻两座高大的四合院,分别是韩寿礼、韩毓林祖辈修的,门楼上砖雕精细,有椽飞、斗拱、葡萄、花卉图案。

村西有一韩家的大门里悬挂一大匾,蓝色底上书写着“惠及乡里”四个金色大字,这是对韩家祖辈功绩的肯定。大院内韩士英、韩士俊兄弟俩分家时,两人到老圩地协商了一下就分开了,没有其他人参与。韩士英在村当医生,主要分得村里家产。韩士俊在绥远开茶庄,主要分得外地产业。后来,绥远茶庄遇到响马,茶庄被抢。

村里韩家还保存着先祖韩大基身着绸缎锦衣、头戴上红下黑圆帽的画像,左边是妻子武氏。上面文字显示,韩大基生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卒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终年81岁。武氏卒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终年90岁。韩大基出身贫寒的农家,因生活所迫,腰里别了双布鞋独自北上去大囫囵闯荡,从做豆腐起家,生意越做越大。多年后衣锦还乡,成了远近闻名的乡耆,在村里修缮寺庙,造福乡里。据说,村里的财神庙、关帝庙、文昌庙等都是他捐资修建的。在村南老爷庙对面,还修了一座高大的砖雕影壁。

孙荣先是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举人,曾任北直宝坻知县。孙荣先写了大量的诗文,特别是《登商山》《兰若神钟》《平陵晚照》《谷口秋风》等赞颂文水八景的诗,一直流传着。《平陵晚照》写道:“峪水齿平原,荒城废久矣。每从积雨余,树射斜阳紫。隐隐层堞悬,行人多误指。蓬莱阁未登,竟亦见云市。”《谷口秋风》云:“嘉禾寒露回暄味,古木秋风助晚妆。黄叶纷纷飞大地,青新北谷另时光。”

清康熙十二年《文水县志》(1673)记载,保贤都梁大隆、梁大壮、梁栋为明代例监;孙志夔顺治年选贡,任慈利知县;孙才康熙年选贡。

微信图片_20240918070809.jpg老春虎韩舒

历史上,文水一带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保贤没有钟鼓楼,出了一批杀剥侯。”村里曾经有几座庙宇,现在虽然都不存在了,但年纪大点的人都还记得。当时村的中心是老爷庙,村东是奶奶庙,村南是文昌庙,村西南是关帝庙,村西是财神庙,村西北是真武庙。据清康熙十二年(1625)《文水县志》记载,保贤有慈云寺一座。但不管哪座庙,都没有建钟楼和鼓楼。

据考证,明朝神宗年间,保贤就以牛肉加工而闻名十里八乡,出现过许多牛肉加工作坊,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家族股份企业。保贤牛肉的腌制和加工过程,都是根据牛龄的大小、部位的不同,形成了其独特的屠宰加工技艺,使煮出来的牛肉色泽红润,味道清香,肥而不腻,酥爽可口,名振晋阳大地。村里最有名气的肉坊有东头的郭学林、西头的韩守禄、北头的梁旺基等。保贤村北地下有一处很大很深的骨头滩,仿佛讲述着昨天这里屠宰加工的辉煌。

传说,保贤村开肉坊是玉皇大帝发的“营业执照”,原来周边好多村都有肉坊,最后都倒闭了,只有保贤村越开越兴旺,这里成了牛产业的集散地。

保贤的牛肉加工还吸引了外地客商。民国期间,郑元堂从河北辛集落户到这里做皮革加工,他利用祖传手艺生产的车马用具,方圆百里非常有名。从山东来的骨头客老五,是第一个收购牛骨头的客商,他专门收购牛腿骨,然后加工成筒子骨运走。

由于保贤村屠宰量大,本地牲灵匮乏,很久以前就主要靠从内蒙古牧区通过陕北赶牲灵赶过来,再从临县碛口集散地辗转汾阳杏花永安,最后赶到保贤村。据此,也诞生了陕北民歌《赶牲灵》,沿路也造就了许多牛商经纪人(牙行)。这一古老的牛商文化,至今流传。现在的保贤人仍有许多这方面的朋友。

每当天大旱时,村里就组织人敲锣打鼓,举着牌供执事,年轻汉子臂挂铡刀,去交城狐爷山接神祈雨。小旱时就在村中老爷庙求雨,老爷庙正殿是关公塑像,东西配殿有十八罗汉彩画塑像,对面是戏台。求雨仪式较简单,组织七个妇女,用新脸盆和毛巾给十八罗汉擦脸,边擦边说:“云彩都跑到你们脸上啦,擦一下让云彩到天上去吧。”当地小孩子脸脏了大人们也会这样说,怪不得老天爷不下雨,云彩都到你脸上了。

村东孙家街有座孙氏祠堂,附近便是奶奶庙。每当三月三赶枷儿会,枷儿是用稻草扎出来的。这时,求子的人便来庙里偷面人,然后藏在怀里带回家。等生下男孩再来还愿,有的过满月或生日来还愿,有的开锁时来还愿。还愿时可以莲花大供,也可以捐点钱或粮食。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是保贤村的古庙会。

明清时候,每到赶庙会时,保贤人就把煮好的牛肉用独轮车推上,到庙会上去卖。各种卖货摊都摆在街道两侧,只有保贤卖牛肉的车子就摆在路中央,这里面还有个故事呢。原来在一次庙会上,因为占摊位发生争执,事情闹到商会,商会主席一听说保贤牛肉没地方摆摊,便说:“这么好的牛肉还能没地方摆?你们就摆到路中间吧。”从此,保贤牛肉的摊位就有了在路中央摆的特殊权利。记得小时候遇到赶集,那保贤村卖牛肉的小推车或自行车还真是在路中间摆着。

独轮车是保贤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据说,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独轮车,全村有300余辆。保贤人卖牛熟肉经常是推着独轮车走村串巷,上太原、大同,下长治、运城,甚至西安、包头都留下保贤人的足迹。据老人们回忆,去太原卖肉一般都是四五个独轮车一起走,太阳落山时就出发了,走累了就坐下来抽锅烟,天亮时就赶到集市,收工赶回家又是三更半夜,有时候走远途得几天几夜。这样,与半路打劫者打斗,为摆地摊争斗就成了家常便饭。于是,保贤村便有了传习武术的传统。

微信图片_20240918070759.jpg武术家族传承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梁来勇到张家口外,学得少林正宗长拳,从事保镖业近30年,民国十五年(1926)归故里。之后,在张家口一大盐店护院的张国俊告老还乡,他在外学得形意、八卦太极拳。清末民初,保贤逐渐形成了三大拳房,村北丑师梁来勇的少林拳房、村南老春虎韩疏的传统长拳拳房、村东活猴儿张国俊的六合形意拳房,三家拳房各具特色,各有绝活。少林拳讲究的是“禅武合一”,注重技击,立足实战,套路短小精悍,严密紧凑,勇猛刚健,快速有力,突出一个“硬”字。传统长拳是在出手或出腿时以放长击远为主,其动作撑长舒展、筋顺骨直,套路动作数量和趟数较多,整套动作是以长击为主。六合形意拳是以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为外三合,六合统一,形神一致以意支配动作,威力无穷。

村里二街上有座二进院古宅,里院正房八间,东西配厢房;门楼外院较大,有南房与大门,东西廊房。这里是梁来勇保镖生涯结束后修建的四合院,外院就成了他练拳授徒的地方。

保贤武术最可贵的是没有武人相残的恶习,他们武艺精湛,武德高尚,胸怀坦荡。梁来勇、韩疏、张国俊三位拳师经常在一起切磋武艺,他们的徒弟也可以串拳房学艺,相互研究套路,交流手法,甚至可以结拜,有时还共设拳场授徒传艺。久而久之,保贤形成了集三种拳术之长的独特拳术。因为保贤练武人非常团结,卖肉摊位一窝摆,遇到不平事一窝上,外界便把新创的拳术称之为保贤窝儿拳。

窝儿拳外讲少林,内讲形意,内外兼修。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表演舒展大方、红火热闹的看拳和实战骁勇果敢、所向披靡的战拳。

其实,保贤外出卖肉推的独轮车,车上的很多器具都是武术器材:架推车的肩带是绳鞭,卖肉的刀子是匕首,太阳伞的柱子是少林等身棍,八根伞骨是鞭杆。遇到抢劫的,随手就有武器在手。那太阳伞是用红帐子撑起来的,已经成了保贤牛肉的招牌,其实它不仅是为了遮风避雨,更重要的是红帐通过光照,让牛肉的色泽更加好看。

保贤习武者甚众,发生的故事也很多,民间一直流传着:“梁来勇的一圪抖、老春虎的桩、张国俊的活猴儿没人挡,梁志贤的腿、杜世祥的飞、梁志信的鹰抓虎扑、巧三儿的诡,大圪节的膀子、雷海龙的掌,雷疙瘩的食指能敲破碗,梁世祥的胳肘、田桂子的腰、海昌儿的五虎棍打满场。……”这一个个活生生的武林形象,都有着一串串的精彩故事。据说,老春虎力大无穷,一个人能拉住三套马车。文水县武术协会副主席白果林是保贤窝儿拳的传承人之一,他收集整理了许多保贤窝儿拳的故事:老春虎单枪刺野猪、梁来勇只身斗稽查、张国俊智取七后生、田桂子勇战阎军……这些都给保贤窝儿拳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微信图片_20240918070816.jpg

韩兆元宅院门楼

其实,村里的故事很多。胡宗贤,民国三十年(1941)曾任三区代区长,民国三十四年(1945)任三区区长。胡宗贤一身胆量,头戴礼帽,骑一辆自行车,只身去信贤鬼子据点锄奸,然后大摇大摆地出了信贤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宗贤任文水县第一任公安局局长。村里还有位支持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梁雪亭,抗日战争期间去世后回村安葬,蒋介石、阎锡山、孔祥熙都送了花圈并每人220个现洋,何应钦写了挽联。曾是阎锡山特警队队长的王吉祥,解放太原时自杀在霸陵桥上……

村里的学校原来就在紧靠老爷庙的西侧,后来在村南原文昌庙旧址附近新建了学校。学校南操场外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大水池,课余同学们就在水池边捉蜻蜓,胆子大的就跳下水去游泳。当时,保贤村完全小学的名声很大,校长贺汉臣是北辛店人,教学管理非常严格,经常在教室窗外听课,每天放学都有个简短的校长总结。贺汉臣还出席了全国群英会。那时候学校里课外生活也丰富多彩,有体育队、武术队、美术队、军乐队、文艺队等,培养了不少人才。杨启才是位各种乐器件件精通的老师,而且能排练出不少精彩的节目,他打造的学校文艺宣传队全县有名,经常参加县里的文艺调演。保贤学校也成了县里的武术试点,武术队在郭如龙老师的带领下,经常参加县里的武术比赛并获奖,而保贤的武林人士在全国武术比赛中也不乏获得金奖、银奖等各类奖项。

保贤村里也有业余晋剧团,每年都在老爷庙对面的戏台上给村民们演戏,有时也到外地演出,他们排演的《龙江颂》《海港》《智取威虎山》《朝阳沟》等晋剧,深受群众喜欢。后来,韩明儿、梁列仙等一批村剧团的骨干,还被山西省艺校和县级晋剧团录用。其实,保贤历史上还出过一名著名晋剧艺术家,那就是在唱腔三调三弯、二音耍得特别好的二奴奴。她本名张金枝,只是大部分人只知道她的艺名。她专攻晋剧,擅长青衣、小生戏。她的嗓音非常细腻,老百姓说比豆面还细。她潜心苦学,长进很快,唱腔音调准确,咬字清晰,真嗓假唱,假嗓真唱,给人以圆润细腻、音域宏阔之感。特别是她的“二音”,在晋剧界很少有人能与她相媲美。她演出的《舍饭》《祭桩》《永寿庵》等剧目,深受群众欢迎,特别是在晋西吕梁山区,流传着“硬可跑断腿,不能误了二奴奴的戏”之说。

老爷庙里供奉着老爷塑像,据说那是个非常高大的金身泥塑,在破“四旧”年代,用东方红拖拉机都没能拉倒老爷塑像,最后还是人多力量大,把塑像推倒,化作一堆泥土了。

从那时候开始,村里就没有人敢明目张胆地屠宰加工牛肉了,但是屠宰的技艺还在偷偷流传,不过不是宰牛,而是宰羊了,保贤村成了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重点村。上面工作组的人常住村里,成天在高音喇叭里做宣传,教育社员们不要搞投机倒把。他们还给保贤村编了段顺口溜:“刀子一扎,脖子一抹,皮子一剥,车子上一搭,太原一刮,票子一沓。”当然,这是“资本主义”的票子。不管怎样,屠宰的技艺确实让保贤人的生活过得比别的村殷实。

白天,人们要上工参加劳动,三队队长郭怀英是个精明能干的汉子,他的哨子能吹出与众不同的调子,像战士的集结号。只要听到哨子声,大伙便聚集到生产队大门口,按照队长派工去干活。晚上,就有人蠢蠢欲动,宰上一两只羊去搞“投机倒把”。有的院子里还会飘出煮羊骨头的阵阵肉香,那也是满院孩子们所期盼的幸福。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保贤村才真正围绕牛产业,形成了种、养、加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格局,全村人都在牛身上做文章。村里高大的一出水砖瓦房一幢一幢地盖了起来,常常引起外来人员的羡慕和赞叹。

富起来的保贤人需要产业提升和飞跃,这就不能不提到保贤村产业的推动者和开拓者韩维义。

韩维义曾经是保贤村的党支部副书记,说话有板有眼,他有思想,讲实际,大伙儿都喜欢听他讲话。每当村里放映电影时,村民们就能听他给大家讲讲形势。后来他出任了县皮革厂、针织厂、线材厂厂长,再后来他放弃了这些厂长职务,在保贤村成立了贤美食业有限公司,他看准了牛肉加工这块大市场。贤美产品以高质量、高品位,赢得了市场,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并以其清真食品特色,创造了名副其实的贤美名牌,成为全国少数民族特殊商品定点生产企业,韩维义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贤美牛肉加工技艺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贤美的名牌效应不仅给保贤人带来新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理念。村里人越来越懂得了品质的重要,越来越知道了品牌的重要,紧接着胡兰乡、汇丰源、牧标等品牌也树起来了。从文祁公路向北,一条宽敞整洁的“牛街”展现在眼前。道路两侧绿树成荫,店铺林立。无论是厂家的标志,还是店铺的招牌,以及墙壁上的文字标语,处处都体现着保贤村独特的牛文化。在浓浓的牛文化氛围中,一个个牛肉品牌也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贤美、牧标、汇丰源、胡兰乡、和冠亨、聚贤、关公、吕梁山、三留、留源香、生元、老汤、晋得亨、陈氏如意、晋乐、佳康、贤锋、忠轩、韩记香驴以及山驴肉……

现在保贤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经营着与牛有关的产业,养牛存栏在3万余头,年屠宰8万余头,加工、包装、运输、销售,还经营牛皮、牛筋、牛骨、牛油、牛黄、牛胆……这些环节中已经融入了许多现代的经营元素。近两年来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下,国内养殖成本在增加,牛肉价格在下降,养殖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保贤人正在市场低迷的环境中努力拼搏,力争走出低谷再铸辉煌。

时代已经不是推着独轮车的时代了,也不用担心被抢劫而去学武术了。不过作为列入文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保贤窝儿拳还在村里及周边各县传承。保贤六合形意拳列入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文水县是“全国武术之乡”,曾在保贤村举办了全县传统武术交流展演活动。

文化是一种资源,是凝聚了某一群独特精神价值的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保贤村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而这种文化资源在保贤村创建“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创响乡土品牌”的“一村一品”示范村的道路上,一定会让保贤越走越牛。(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宣传部部长  梁大智)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