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巾帼 贺瑛传奇
——安泽唐城二区区长贺瑛抗日英雄事迹
在抗日烽火的漫漫黑夜,历史的书页翻涌着热血与壮烈,有一位坚毅的巾帼,她叫贺瑛 青春闪耀着信仰的光辉。
贺瑛,原名乔秀凤,1923年农历8月26日出生于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原赵城县)西街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青年贺瑛
老年贺瑛
宋洁涵(石萍)贺瑛夫妇与胡锦涛总书记
1938年6月,年仅15岁的贺瑛在表兄的带领下,瞒着父亲,告别了泪流满面的母亲毅然决然地离家,参加了革命队伍,成为革命组织牺盟会(牺牲救国同盟会的简称)的一员。具体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儿团”(妇女儿童工作团的简称)工作,团长是桑一伟(建国后一直在中央组织部工作),任务是宣传鼓动群众起来抗日。由于她有勇有谋,工作出色,9月份就由桑一伟团长介绍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从此她更加努力工作,将生命献给了党。
1939年,阎锡山发动了“十二月政变”,大肆抓捕和杀害共产党人。贺瑛等不得不转入了地下。她们更名改姓,乔装打扮,继续深入群众开展抗日救国斗争。
1940年4月,因为敌人的疯狂镇压,在赵城游击区实在难以坚持下去,于是贺瑛就随队伍打游击到了安泽、沁源一带,担任了中共太岳二地委组织部干事。由于表现好,组织上送她去二地委党校学习深造。1941年5月,从党校毕业后,地委本想让她仍留在组织部工作,但根据贺瑛本人意愿又被派回游击区的赵城县从事妇救会工作。同年12月,再调回安泽县,在二区区委工作。1941年12月9日,与宋洁涵(当时又名石萍,时任太岳二地委组织部长)结婚了。他们婚后一直生活在炮火硝烟之中。她与石萍志同道合
为解放事业并肩作战,他们的爱情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绽放,夫妻携手守护着这片山河,他们的故事在唐城二区口口相传。
中共安泽县二区当时设在亢驿村,她先期任区委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后任二区区委书记,区长兼武委会主任。二区地处山区,又是通往洪洞,安泽,沁源三县的毕竟之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她凭着革命觉悟,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通过不懈的拼搏,建立健全了二区各村的党组织和民兵组织,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反扫荡斗争。在敌人扫荡前,及时组织群众抢收和埋藏粮食,坚壁清野,让鬼子进了根据地后去喝西北风;同时组织指挥群众和民兵断桥破路,埋地雷,开展麻雀战,阻断鬼子进村烧房子,祸害老百姓。她还不断地动员青壮年参加八路军,组织群众支援部队的作战行动。在她任职期间,安泽二区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保护了群众,有力地回击了日本鬼子在根据地实行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粉碎了日军多次的大扫荡。
在残酷的反扫荡战斗中,贺瑛屡屡与死神擦肩而过。1942年秋,日军发动了灭绝人性的铁磙扫荡。唐城,这个战略咽喉要道,成为日军重点攻击的目标,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食盐极度短缺。贺瑛心急如焚,她毅然决定前往南山交村寻找食盐,为百姓解燃眉之急。她不顾个人安危,历经艰辛终于搞到珍贵的食盐。然而,归途中却遭遇日军扫荡,她抱紧那袋沉甸甸的盐,那是百姓生存的希望,她迅速将食盐藏入草丛,迅速躲避敌人残暴搜捕。她紧急回村秘密召集民兵,安全转移了群众。敌人步步逼近村庄,她镇定自若,让同志们先撤,她机智地引开敌人,却未能摆脱敌人的纠缠,面前是深沟,身后是鬼子的追赶,她毫不犹豫地纵身一跃,将生死置之度外。幸运的是沟里厚厚的落叶起到缓冲作用,她摔断了腿,却保住了性命,也保住了那袋盐。
村民申怀奇和耿大兴展开全力搜救,整整一天一夜终于找到了贺瑛,贺瑛醒来的第一句话:“快去看看食盐!”当找到那袋完好无损的食盐时,乡亲们看到贺瑛心中装着的是百姓的温饱与苦难。
在张月英的悉心照料下,伤痛有所好转。一个月后,腿伤未愈,她又重返战斗的前线。腿伤的后遗症,伴随她一生一世。但她的信念
从未有过丝毫动摇。
她与张月英结拜为姊妹,情比金坚,共同立下为抗日奋斗到底的誓言。
贺瑛的故事,是一首不朽的英雄赞歌,激励着安泽人民薪火相传,奋勇向前。
她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无畏的巾帼英雄。在烽火岁月,用热血铸就了历史的丰碑。贺瑛的名字,将永远闪耀着光芒,在安泽人民的心中成为永恒的精神坐标。
作者:安泽县老促会 王东景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