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 红色人物
  • 红色故事
  • 红色故事

    解放军三打中阳县城

    红色山西网  2025-03-23  浏览:3891

    吕梁中阳县城四周群山环抱,南川河绕城而过,凤凰山雄居城西,城墙沿山而筑,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再加上阎锡山军队长期盘据,四面山头碉堡林立,城墙坚固,护城壕宽深,更增加了攻城难度,是吕梁山区阎军最后一个据点,也是最后获得解放的一个县城,就是这座小小山城,经过人民解放军三次攻打始获解放。

    1945年年95日,八路军三五八旅由陕西渡河东进,首先解放了柳林镇(当时属离石),然后兵分两路,一路围攻离石,一路直指中阳。99日离石城宣告解放,而中阳战斗正在激烈进行,三五八旅领导便令离石攻城部队全部南下增援中阳,集中兵力攻打中阳城,战斗十分激烈,双方都有伤亡,正值两军相持不下之际,三五八旅奉命转战绥远,部队全部撤出,结果中阳城攻而未克,这就是一打中阳城。

    19461月,由吕梁军区司令员张兴华,参谋长张希钦率领吕梁军区独四旅十三团、十一团主攻中阳城,临()()支队及本县地方武装配合,打响了第二次解放中阳的战斗,翌日拂晓,十三团主攻县城北门,趁守军麻痹大意、戒备疏忽之机,于黑夜将一个连的兵力隐蔽在北门外的大石桥下,待主攻部队炮声一响,即出奇兵攻其不备,一举可破,由于炮兵失误,被守城阎军发觉,这时驻守城西制高点熬子墕碉堡的阎军从侧面对攻城部队进行猛烈攻击,迫使攻城部队转移目标,先强攻熬子墕碉堡守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短兵相接,刺刀见红,双方均有伤亡,守城阎军伤亡更为惨重,最后将碉堡烧毁。

    与此同时,城东制高点瓦场山上也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白刃战,经过激烈战斗,守城部队也攻占了瓦场山高地,于是攻城部队便利用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在各种轻重武器的火力掩护下,向北门发起猛烈攻击,守城敌军垂死挣扎,狗急跳墻,偷偷将一部分兵力从西城墙凤凰山背后吊下,利用地形与夜色掩护,迂回到攻城部队右侧背后进行偷袭,使隐蔽在北门外大桥下的攻城部队受到左右侧背的猛烈攻击,全连战士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经过英勇反击,终因寡不敌众,除逃出少部分人外、大部壮烈牺牲。攻城部队受此打击后,又猛烈攻城一天,便撤军而去。这就是二打中阳。亦未克。

    194612月,由人民解放军三五九旅旅长王震任总指挥,吕梁军区司令员彭绍辉任指挥,建立了解放中阳前敌指挥部,参战部队有晋西南战役胜利后回师北上的人民解放军三五九旅。吕梁军区独四旅、太岳军区二十四旅七十二团和吕梁三分区、八分区的地方武装以及本县机关人员、民兵、群众等共七千余人,组成了一支攻城大军。

    122日,攻城部队进入阵地,由三五九旅主攻北门,独四旅十三团攻南门,独四旅十二团攻东门,太岳二十七旅分布于东南川打增援,其它部队和地方武装协助攻城,全县党、政、军、民全力支援,从而揭开了三打中阳的序幕。

    2日开始,攻城部队首先用重炮和炸药包,连连摧毁守军各个高地上的碉堡,为攻城扫清外围障碍,至11日,守军的重要堡垒一一坐落在城南豸岭山上控制东南出口的南碉堡,亦被我军攻占。阎军城防司令、四十五师师长张居乾,感到大势已去,即急电阎锡山:“南山已失,城池难保。弹尽粮绝,今生休矣!火速增援。”阎锡山接电后,立即电令驻守汾阳的阎军七十师师长刘效坤带五个团西援中阳。如果一旦敌援军到来,我攻城部队将会背腹受敌。攻城指挥部首长当机立断,决定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和速战速决的策略,一面阻击援军,一面强攻县城,由陈赓部队十四团堵截敌援军于中()()交界的薛公岭山上,使其不得前进一步,解除我军的后顾之忧,得以全力猛攻县城。

    守城阎军为拖延时间、等待援兵,便一面负隅顽抗,一面派人出去搞假和谈,王震、彰绍辉等指挥部首长及时识破阎军的缓兵之计,命令攻城部队强攻猛打,特别是11日外围南碉堡攻克以后,南面屏障已失,总攻时机已经成熟,立即发起总攻,攻城战士个个如猛虎,战斗情绪异常高涨,勇敢投入战斗。

    敌城防司令张居乾,感到战局无可挽回,又派人出城谈判,解放军要守城阎军无条件投降,敌军还要讲条件,我军便更加奋力攻城,迅速突破南门,迫使阎军放下武器,全部投降,终于使阎锡山在吕梁山上的最后一个堡垒一一中阳县城于1212日凌晨宣告解放。

    在这次战斗中,共击毙阎军200余人,生俘阎军四十四师师长、城防司令张居乾以下官兵18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作者施国祥、刘景星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