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牺盟会:抗日烽火中的中流砥柱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山西夏县的夏县牺盟会如同一盏明灯,在黑暗中照亮了夏县人民的抗日道路,为抗击日寇、保卫家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山西成为了抗击日寇的前沿阵地。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这片土地,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团结起来,共同抗击侵略者,保卫自己的家园。夏县牺盟会的成立,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为夏县人民提供了一个组织起来、共同抗日的平台。
1937年5月,张天珩被党组织委派到夏县担任牺盟会特派员,领导夏县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他到夏县后,与共产党员车范轩取得联系,着手筹备成立夏县牺盟分会。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精心策划和积极推动下,1937年5月下旬,夏县牺盟会正式成立,车范轩任牺盟会委员。会址设在县城辛街财政大院内,挂“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夏县分会”的牌子。张天珩、车范轩带领大家在全县几所高小和有党员的村子发展会员,70余名进步男女青年加入牺盟会组织。爱国青年纷纷前来报名入会,填写了入会志愿书,志愿书的内容是:“志愿加入牺牲救国同盟会,要为抗日救国牺牲一切。”首批入会的有张汉忱、张定国、李安顺等67人。
轰走段助理,挤走旧县长
1937年7月,牺盟总会派霍钟秀、李云、干玉梅来夏县开展工作。旧县长王彦儒因贪污腐败、扣发牺盟活动经费被调离,阎锡山却派国民党蓝衣社分子杨建庭接任。夏县一区有个姓段的助理员是杨的心腹,他敲诈勒索、胡作非为、欺压平民,群众敢怒不敢言。有一次,牺盟会借杨建庭外出开会之际,组织上千人在文庙开大会,控诉段助理的种种罪行,把他轰出了区政府。此举得到民众的大力支持,群情高涨,夏县的工作局面很快打开。
打入公道团,掌握领导权
夏县公道团原团长在工作上一直与牺盟会闹摩擦,不利于牺盟会工作开展。后来这个团长病死,牺盟会推举共产党员孙雨亭担任了公道团团长,他安排了张定国等几名共产党员加入,从而掌握了公道团的领导权。过了一段时间,公道团和牺盟会联合办公,公道团名存实亡。
举办培训班,发展共产党员
1937年10月,夏县牺盟分会在学巷模范小学内办起了“牺盟干部培训班”,车范轩任指导员,张锐达任队长,李涛、霍钟秀、孙雨亭、王毅哉等担任教员,首批会员都参加了训练。还从县、区农救会、妇救会、工救会、学救会抽出骨干力量参加培训。训练内容以政治学习和形势教育为主,军事训练为辅。政治课主要学习国内外形势及任务,揭露日本侵华阴谋,阐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抗日游击战的原则等。军训课在城东门外附近的河滩上进行,包括射击、投弹、练习刺杀及战地防护等。期间,教师和学员还常深入各村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抗日救亡工作。训练结束前,训练班和县自卫队在县内进行了10天军事野营训练,沿途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培训期间,党组织还秘密发展了一批党员,张定国、阎兰君、李希茂、傅毅、姚新艾等人加入了共产党。训练结束后,学员们大都被分配到各区开展工作。
成立各救会,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冬,张天珩调任猗氏县县长,霍钟秀、李云接任夏县牺盟特派员。当时,公道团长是中共地下党员孙雨亭。不久,“公道团”和“牺盟会”合并为“牺公会”,机关驻考院(县城内小学)。在地下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会员很快发展到好几千人,各项工作蓬勃开展起来。此年冬,在组织领导下,“牺公会”广泛发动全县各界群众,建立起各抗日救亡团体,包括农民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工人救国会、学生救国会等。确定由冯彦俊领导农救会,车范轩领导青救会,李云领导妇救会,晋升之领导学救会、工救会。农救会秘书何奎元,青救会秘书李安顺,妇救会秘书傅毅,学救会秘书赵炳秀。被分到各区的有:一区牺公会秘书刘子杰,干事史永祥、卢景福、李秋德、马洪;二区牺公会秘书祁金兰,干事张汉忱、郭效义、张应斋、贾志斌;三区牺公会秘书任子元,干事杨德山、张学斌、杨寿山;四区牺公会秘书刘玺,干事张流云、李通海等;五区牺公会秘书邢建极,干事胡佩高、王实之、郝延杰、马希文等。自此,全县各救亡团体、各区牺公会组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蓬蓬勃勃的抗日救亡运动。
人员构成与事迹
夏县牺盟会的人员构成十分广泛,涵盖了各个阶层的爱国人士,包括热血的青年学生、普通农民、手工业者以及爱国知识分子等。他们虽出身不同、经历各异,但都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日寇的仇恨,汇聚在牺盟会的大旗下。其中,刘瑞生是杰出代表之一,他加入牺盟会后,全身心投入抗日工作,无论是危险的情报收集任务,还是艰苦的宣传动员工作,他都冲锋在前,成为牺盟会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这些成员凭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凝聚成强大的抗日力量。
转移与坚持
夏县牺盟会最初成立于夏县县城,这里交通便利,便于与各方联络和开展工作。然而,1938年4月,日寇占据了夏县城,县牺盟分会先后搬迁到城内的文昌庙(东方红机械厂)、考院(城内反帝学校),后又迁往中条山的土崖头、法河村。1939年搬迁到泗交镇法河村后,牺盟县政府设在刘作盛家,公安局设在刘作官家,妇女救国会设在刘跟月家。
在法河村,他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宣传活动,利用歌咏、演讲、街头剧、办训练班等多种形式极大地鼓舞宣传群众,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行动中。他们还组织建立了自己的武装队伍——夏县游击支队,后改编为三一二旅五九团。时任游击队长的共产党员李涛,率支队下山抓获了县城“维持会”会长李闷娃、赵胡禄等人,大灭了汉奸的嚣张气焰。一日深夜,袭击了鬼子据点兴南庄,打死鬼子五人,打伤十余人,缴获战利品大洋马两匹,大小枪支十余支,极大地鼓舞了队员们的士气,在群众中颇有影响,激励了大家的抗日热情。
1939年12月,夏县牺盟会转移到太岳区,部分群团干部也随213旅59团转移到晋东南太岳根据地,各救会随之停止活动。不久,阎锡山第七专署派兵包围了牺盟政府所在地法河村,将县政府秘书车范轩扣押。至此,夏县牺盟分会及其领导下的牺盟县政府宣告结束。但是,未暴露和来不及撤走的地下党员和牺盟会干部,依然得到群众的精心保护,继续开展斗争。一区牺盟会干部卢旭东和区委的其他同志因故没有撤离,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组织群众自卫,利用各村零星搜集到的轻机枪1挺,步枪16支,手枪8支分别在司马村、史庄、师冯、其里、李庄、小晁等村建立起50余人的秘密游击小组,白天隐蔽,夜间活动,主动承担除奸、反霸、防匪的任务,有力地保护了群众,为进一步发展抗日武装力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历史功绩与精神传承
夏县牺盟分会在两年多的艰苦斗争中,在党的领导下,掌握了全县统一战线组织的领导权,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把全县城乡各界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都团结到党组织的周围,在夏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保护了人民,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夏县人民心中!
夏县牺盟会在抗日战争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工作成绩。在抗日宣传方面,他们深入乡村、集市,通过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组织演讲等多种形式,向广大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例如,他们张贴的标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保卫祖国,人人有责!”等,简洁有力地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散发的传单详细揭露了日寇在山西地区的烧杀抢掠罪行,让民众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抗日的紧迫性。他们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露日寇的侵略罪行,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抗日的重要性,从而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来。
在组织抗日游击活动方面,牺盟会发挥了重要的协调和领导作用。他们协助组建了多支抗日游击队伍,刘瑞生打入日伪宪兵队、警察所和新民会进行情报工作,为抗日游击队伍提供了大量准确的情报。这些情报对于游击队伍制定作战计划、避开敌人伏击、发动突袭等起到了关键作用,帮助中条山抗日游击纵队第十支队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
此外,夏县牺盟会还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活动,保障抗日军民的物资供应。他们发动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鼓励农民增加粮食产量,组织妇女纺纱织布,为抗日军队提供衣物和被褥等物资。例如,在大生产运动中,他们组织农民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仅在某一年度,全县粮食产量就增加了20%。通过这些努力,夏县的抗日力量得到了有力的支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夏县牺盟会作为山西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功绩将永远铭记在夏县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心中。它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新时代,我们不仅要缅怀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更要深刻领会他们身上所蕴含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勇于担当,积极进取。让我们继承和发扬夏县牺盟会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这种伟大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夏县老促会 张天存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