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埋忠骨,凡人守英魂
——山西夏县农民张永新与唐淮源将军的故事
在历史的浩渺长河中,英雄的壮举如璀璨星辰,而平凡人的善行则似熠熠微光,二者交织在一起,共同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感人至深的壮丽画卷。在这画卷之中,山西夏县农民张永新与抗日名将唐淮源将军之间,那段跨越生死、历经岁月洗礼的故事,宛如一曲激昂而又深沉的赞歌,久久回荡在人们心间。2014年被列入中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唐淮源戎装像。(资料图)
烽火硝烟,将军壮烈捐躯
1941 年 5 月,日军如豺狼般贪婪且凶狠,秘密从华北、华中、中原三个战场抽调了 25 万兵力,气势汹汹地朝着中条山扑来。中条山,这片地势险要的区域,作为保卫中原和大西北的重要屏障,瞬间成为了中日双方激烈争夺的焦点,战火在这里熊熊燃烧。
唐淮源将军,这位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宛如中条山上的一座巍峨山峰,毅然率领第三军将士,在这片土地上顽强抵抗着日军的疯狂进攻。他指挥若定,将士们奋勇杀敌,一次次成功击退日军的凶猛攻势。
唐淮源将军,字佛川,1886 年出生于云南江川。他早年便投身于辛亥革命的洪流之中,毕业于云南讲武堂,与朱德等杰出人物曾是同窗。抗战的号角吹响后,唐淮源将军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升任第三军军长,随后率部辗转于冀西、晋东、晋南等地,与日军展开殊死拼杀。1938 年,第三军转入中条山区作战,在这里建立起了抗日游击根据地,成为日军的心腹大患。
然而,在 1941 年 5 月的这场残酷战役中,日军调集重兵,疯狂进攻。尽管唐淮源将军率部顽强抵抗,多次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过大,陷入了日军的重重包围。5 月 12 日,唐淮源将军率领着仅存的残部,在山西夏县悬山(尖山)一带与日军展开了最后的殊死搏斗。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唐淮源将军三次组织突围,却均以失败告终。部队伤亡惨重,弹药耗尽,粮食断绝,陷入了绝境。但唐淮源将军毫不畏惧,他毅然召集部下,目光坚定如铁,声音铿锵有力地说道:“军人不成功,便成仁。中国军队只有阵亡的师长,没有被俘的师长,第 3 军千万不要开这个坏头!” 说完,他不顾自身安危,冒着倾盆大雨,亲自率部冲杀,试图突出重围。然而,日军的火力凶猛如潮,一次次将他们打退,将士们伤亡殆尽。
最终,在那大雨如注、泥泞不堪的尖山岭上,唐淮源将军眼见突围无望,为了捍卫军人的尊严和民族的气节,他毅然决然地举枪自尽,壮烈殉国,年仅 55 岁。那一刻,山河同悲,天地为其动容。
义薄云天,农民冒死掩埋
唐淮源将军的壮烈牺牲,成为了中条山战场上最为悲壮、令人痛心疾首的一幕。然而,在这位英雄陨落之后,一位名叫张永新的普通农民,却做出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义举。
张永新,是山西夏县曹家庄乡的一位朴实憨厚的农民。1941 年 5 月 12 日,唐淮源将军在尖山之顶自戕殉国。几天后,在夜色的掩护下,将军的女婿、辎重营长杨继虞带着张永新,小心翼翼地摸上了山腰。在黑暗中,他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将将军的遗体秘密埋葬。
临别之际,杨继虞拿出 38 元法币,递给张永新,恳切地说道:“张大哥,拜托您暂时照看军长的遗体,我不久便会回来将军长遗体带回。” 张永新虽然生活贫困,但他却有着一颗热血沸腾、充满骨气的心。在中条山之战中,他多次不顾生命危险,为守军搬运弹药,甚至还拿起枪,直接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此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杨继虞的钱,眼神坚定地说道:“守护军长遗体是我的荣幸,请营长放心,我一定看好军长的遗体!”
然而,时光流转,杨营长这一走便如同石沉大海,再也没有回来。但张永新却始终铭记着当日的承诺,他像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军长的墓地数十年如一日,在漫长的岁月里,苦苦等候着军长的后人前来。
为了妥善安置将军的遗体,张永新挖出埋藏的粮食,磨成面粉,用来给帮工做饭。他还拿出家里原本为父亲准备的棺板,请了两个手艺精湛的木匠,经过三天三夜的辛苦劳作,终于做成了一口棺材。与此同时,他的妻子和女儿也日夜赶工,精心制作寿衣。在做棺材的那些日子里,张永新的儿子张海珠和他一起在山上放哨。一旦发现日军的踪影,全家人便迅速躲进山沟,等日军离开后,再继续回来干活。
棺材做好后,张永新请了 12 个身强力壮的青壮年,众人齐心协力将棺材抬到山上,将唐淮源将军的遗体入殓,然后又抬到山下自己的庄稼地里,小心地埋葬。从此,唐淮源将军的骨骸便静静地躺在张家耕种的土地里,这一躺,就是 48 年。
守口如瓶,岁月不改初心
在随后的漫长几十年里,张永新始终将唐淮源将军遗体的埋葬地点视为最高机密,守口如瓶,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过只言片语。他深知,在那个动荡不安、局势复杂的年代,一旦消息泄露,将军的遗体很可能会遭到破坏,甚至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作为宣传的工具。因此,他选择了沉默,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的坚守,来守护这位英雄的忠骨。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善良的人。1966 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而来,张永新因掩埋唐淮源将军遗体这一义举,遭受了残酷的迫害。造反派们不分青红皂白,将他视为国民党的孝子贤孙,对他进行了残酷的逼供,逼迫他承认自己是国民党员,是人民的敌人。他们多次到县公安局查阅敌档,还抄了张家的家,将张家搅得鸡犬不宁。
张永新被关押在大队部那狭小阴暗的小房子里,白天,他被强迫站立在烈日下暴晒,皮肤被晒得黝黑脱皮;黑夜,他又被要求低头跪板凳,膝盖磨破了皮,鲜血直流。在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他受尽了折磨,身心遭受了极大的摧残。他曾一度感到绝望,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但每当他想起唐淮源将军那英勇无畏的形象,想起自己对杨营长的承诺,他便又鼓起了勇气,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最终,在造反派的威逼利诱下,他违心地承认了自己是国民党员,才得以被放出小房,被流放到远离家乡的地方接受劳动改造。即便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底线,没有透露出唐淮源将军遗体的埋葬地点,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无论如何,都要保护好将军的忠骨。
魂归故里,迟到敬意传承
1988 年,张永新已经是一位年逾八旬、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却没有磨灭他心中的那份执着。他告诉儿孙们,自己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找到军长的后人,没能让军长魂归故里,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军长,也对不起杨营长当年的嘱托。
为了圆老人这个多年的梦,张家人倾尽全力,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寻找唐淮源将军的后人。他们四处打听,寻求各个部门、组织的帮助,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终于,在众人的不懈努力和帮助之下,张家人找到了唐军长在南京的大儿子唐伯华(已故),又找到了他的三儿子唐淑华在山东淄博的地址,并写信通知了在河北邯郸工作的唐淮源的大孙女唐迦音。
1988 年 8 月 26 日,唐迦音和丈夫李元标等人怀着激动和感恩的心情,一齐赶往中条山。当他们见到守护亲人 48 年的大恩人张永新时,双方都激动得热泪盈眶。唐家人的到来,终于圆了张永新一辈子的梦。在迎接唐军长魂归故里的那天,张家的亲朋好友及家人都穿上了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大家站在一起合影留念,脸上洋溢着欣慰和喜悦的笑容。
为了让英雄能够安息,报经组织同意,1990 年 4 月 5 日,唐军长的遗体最终被迁到了云南江川县烈士陵园安葬。当唐家人带走将军遗体的那一刻,张永新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数十年的守护情感,泪水夺眶而出,放声大哭。他为将军能够魂归故里而感到欣慰,也为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而感到释然。
张永新的事迹在 1989 年唐淮源将军遗骸迁葬后逐渐被媒体报道。2016 年,第一战区抗日将士后裔们为张永新送上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御日寇将军壮烈赴难,掩忠骸张氏义薄云天”,这简短的十六个字,凝聚着对抗日英雄唐淮源将军的敬仰,也表达了对张永新这位朴实农民的崇高敬意。张永新的故事也多次被媒体作为 “信守承诺” 的典范进行报道,他被人们称赞为 “朴实农民中的英雄”。
唐淮源将军在中条山战役中,以生命为代价,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和崇高气节,他的牺牲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张永新,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农民,用自己一生的坚守和勇气,保护了英雄的遗骨,完成了对英雄的庄严承诺。他的事迹同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
在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唐淮源将军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而张永新则用生命守护了将军的忠骨。他们,一位是战功赫赫的英勇将军,一位是平凡朴实的普通农民,却都有着同样崇高的精神品质。他们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我们心中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照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张天存(山西夏县老促会 )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