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镌刻英雄志 岁月赓续鱼水情
——坡水头213旅战地医院的精神史诗
在乡宁县双鹤乡层峦叠嶂的褶皱里,紫松山西麓的坡水头村静卧如一枚被时光淬炼的琥珀。这里的每一块青石都凝结着抗战岁月的体温,每一缕山风都裹挟着军民并肩的誓言。八十余年前,213旅战地医院在此扎根,以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长城,用赤诚丹心谱写信仰的华章。这段镌刻在山河之间的红色记忆,不仅是对抗战先辈最崇高的致敬,更是对军民鱼水情最深情的礼赞,在岁月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精神光芒。
红色遗址
实地考察
一、天险之地 战略要塞
登临坡水头村的制高点,仿若置身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军事堡垒。三面青山如巨龙盘卧,千仞峭壁似利剑倚天,青石崖、高崖、前崖层层叠嶂,构筑起天然的防御屏障。村西的天河蜿蜒而过,平日里波光粼粼,战时却暗藏玄机——它既是隐秘的撤退通道,也是天然的御敌防线。向东,可迅速抢占紫松山的战略制高点,俯瞰千里山河;向西,能依托河谷的复杂地形隐蔽转移,进退自如。这般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坡水头村成为兵家必争的咽喉要地。
当指尖抚过斑驳的石壁,目光追随蜿蜒的河道,仿佛能看见当年战士们在山间穿梭的矫健身影,听见战马嘶鸣与枪炮轰鸣交织的壮烈回响。这些静默的山川河流,用千万年的时光积淀,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成为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见证着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
二、赤诚之心 鼎力相助
1938年的深秋,当山西政治保卫二支队医院选址坡水头村的消息传来,这个仅有21户人家、83口村民的小村落,瞬间化作一片炽热的爱国海洋。面对民族危亡,村民们没有丝毫犹豫,以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家国大义。辛、沈、董三大家族率先垂范,主动将整座院落腾空——那些宽敞的窑洞、整洁的庭院,不仅是遮风挡雨的住所,更是他们对抗日事业最坚定的支持。
其他村民也纷纷响应,有的毅然让出自己栖身的窑洞,有的两三户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只为给医院腾出更多地方。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他们宁可自己节衣缩食、忍受不便,也要为抗日将士提供最好的条件。这份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黑暗的夜空。村民们用最质朴的行动,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让小小的坡水头村,汇聚成温暖而坚实的抗日后方。
三、精心布局 生命方舟
战地医院进驻后,辛家院、沈家院和董家院构成了独特的"品"字形布局,宛如一座精密运转的生命方舟。上院辛家院作为指挥中枢,日夜不熄的灯火下,首长和警卫员运筹帷幄,制定着关乎生死的战略决策;下西院沈家院弥漫着药香与消毒水的气息,这里既是药房,也是重伤员的病房,医护人员与死神展开着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下东院董家院则成为轻伤员的康复之所,相对宁静的环境里,希望的种子悄悄萌芽。
两院之间,特意打通的暗窑洞成为连接生命的纽带,可容纳20多名伤员。医护人员穿梭其中,如同守护生命的天使,用专业与温情,为伤员带来生的希望。其余工作人员和轻伤员分散住在村民家中,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医疗网络。在这个简陋却温暖的"生命方舟"里,每一个角落都跳动着希望的脉搏,每一次救治都传递着军民同心的力量。
四、坚守使命 仁心仁术
1939年5月,随着山西政治保卫第二支队改编为山西新军213旅,战地医院也完成了使命的传承。选择继续驻扎在坡水头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8公里外的旅部驻地鹤坡村、1公里外的乡吉特委驻地章冠村,构建起便捷的指挥调度网络;偏僻隐蔽的地理位置,加上周边驻军的守护,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环境;丰富优质的水源,成为伤员康复的天然良药;而经过一年多的相处,医院与村民早已亲如一家,这份深厚的情谊,更是无法割舍的精神纽带。
213旅战地医院的20多名工作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却因共同的信仰汇聚于此。面对每天至少十多名从前线送来的伤员,他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凭借精湛的医术和无畏的勇气,与死神展开一场场生死竞速。胡医官、崔医生等医护人员,常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顾不上吃饭休息,只为多挽救一条生命。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在战火中守护着生命的尊严。213旅旅长郝玉玺、政治部主任程谷梁专程前来看望医护人员和伤病员,给了大家极大的精神鼓励。
他们不仅救治伤员,更将温暖播撒在这片土地上。每天,医院都会为周边村民免费看病、抓药。无论是老人的慢性顽疾,还是孩子的突发疾病,医护人员都耐心诊治,精心照料。工作之余,他们主动帮助老乡们干农活、做家务,与村民们话家常、送温暖。这种军民鱼水情,在战火的淬炼中愈发深厚,成为激励大家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五、雪中送炭 鱼水情深
寒冬的坡水头村,朔风呼啸,滴水成冰。对于战地医院来说,取暖用的煤炭成为关乎生死的急需物资。周边没有煤窑,最近的煤窑也在三、四十里之外的山路尽头,且只能依靠牲口驮运。在这艰难时刻,村民辛起发主动站了出来。他牵着自家的骡子,顶着刺骨的寒风,日复一日,在崎岖的山路上往返奔波。每次送炭,他都只收取成本价,坚决不肯收运费。
医院首长得知后,既感动又心疼,多次劝说:"你不收钱,我们就不能再麻烦你了。"在首长的再三坚持下,辛起发才勉强收下运费。直到1940年初医院撤离,他始终坚守着这份使命。用送炭挣来的钱,辛起发在自家院里修建了三间厅厦。当有人问起时,他总是骄傲地说:"这是共产党给我修的。"这句朴实的话语,饱含着对党的无限感激,也见证了军民之间超越生死的深厚情谊。辛起发的故事,是坡水头村军民鱼水情最生动的写照,彰显着人民群众对抗日事业的坚定支持。
六、智退敌军 默契守护
1940年初,晋西事变爆发,阎锡山军队妄图袭击213旅战地医院。他们将坡水头村团团包围,枪炮声撕裂了村庄的宁静。然而,当敌军冲进村子时,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原来,医院提前得到消息,在撤离前一天,工作人员悄悄将借用的物品归还村民,并将房钱交给辛起发,叮嘱他事后再分发,以免走漏风声。
辛起发虽然察觉到异样,但他守口如瓶,没有向任何人透露半个字。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医院与村民之间的默契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主动腾房的无私,到送炭运粮的坚守,再到守口如瓶的担当,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军民之间深厚的信任。正是这份信任与配合,让战地医院得以安全转移,继续奔赴抗日前线。这次成功的撤离,不仅彰显了部队的智慧,更体现了军民团结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
七、精神传承 永续荣光
213旅战地医院在坡水头村虽然只驻扎了一年多,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却穿越时空,绵延不绝。医院带来的进步思想,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村民心中的革命热情。谢朴、辛吉明、沈太勋、辛吉才等一批仁人志士,从这里踏上革命道路,将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丰碑。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坡水头村的新一代人继承先辈遗志,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一批批中青年干部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他们心怀桑梓,积极推动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年轻一代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村里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研究生人数在周边地区名列前茅,为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先辈们精神的指引,更彰显了坡水头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发展潜力。
如今,坡水头213旅战地医院旧址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每一件文物、每一个故事,都传递着军民团结、共御外敌的伟大精神。当我们走进这片英雄的土地,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枪炮声,看到军民携手并肩的身影。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坡水头村的精神之光愈发璀璨。它激励着我们以敬畏之心缅怀先烈,以传承之志弘扬红色精神。让我们以先辈为榜样,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砥砺前行,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奋进的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相信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坡水头村必将续写新的辉煌,让英雄的土地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辛东平(乡宁县老促会副会长)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