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岁月我的歌
雨后,盛夏的夜晚,凉风习习,吹散了多日的闷热,轻轻拂过垂柳的枝条。一弯新月挂在树梢,深蓝的天幕上群星闪烁,夜色格外柔美。校园一片静悄悄,我独自漫步在寂静的小操场,思绪飘向遥远的,逝去的岁月,一幕幕难以忘怀的往事涌上心头,挥之不去。
作者张花云工作中
幼年的我,曾跟随父母“南征北战”。因为父亲是南下干部,解放战争时期,跟随贺老总的警备团(曾在奥家湾乡李家塔村驻扎过的部队)一路南下,母亲则带着哥哥跟着后勤机关和家属队紧随其后,坐着胶皮车日夜兼程,历时3个月到达四川成都。成都解放后,父亲转业到成都市军管会工作,一家人便在成都定居下来。1953年的一个春天,母亲在成都生下了我,1957年我又跟着父母亲回到了兴县奥家湾乡李家塔村。其后就是上学、种地、当临时代教。
考上民师
1972年县里招收民办教师,通过考试,我成为了一名正式民办教师,被分配到奥家乡的张家塔学校任教。这一教就是6年。
这是个偏僻美丽的小山村。离我们村子五里地,但要翻过两个山头才能走到,根本不能骑自行车。村里的居民都住在一个很陡的土坡上,大多是掏的土窑洞。坡上栽满杏树,桃树。每到春天,整个村子弥满在杏花桃花中,香气四溢。到了夏天,枝头果实累累,煞是诱人。学校则座落在沟底仅有的一小块平坦的地方。这里的乡亲们勤劳善良,忠厚朴实。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接到通知后,心里特别激动,背着小小的行李卷即刻动身,翻山越岭前往学校上任。走进学校院子时,其它教室有人在上课,一个教室的门正好打开了。一群孩子挤在教室门口,瞪大眼睛好奇地瞅着我。一位年长点的老师分开门口的学生走了出来,自我介绍他就是校长。他把我领进一个小小的土坯房子后,让我教1至5年级的一个复式班(即1—5年级的学生都有),全班共有20多个学生,所有的课程都由我上。我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立即投入到紧张而又繁忙的教学工作中。
作者张花云工作中
原来这学校还有3个初中班,学生来自周边8个自然村,所以就有了一名校长,依稀记得并没有什么副校长教导主任之类的岗位。当时小学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政治、音乐、体育和美术。我根据校长给的课程表,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忙得不亦乐乎。当时只有19岁的我已经结婚,并且怀孕在身,原本妊娠反应很严重,奇怪的是,忙了一段时间后,难受的感觉竟然消失了。
艰苦岁月
同年九月,女儿出生四十天后,我就重返学校,走上了讲台。一天的工作结束后,脚腿肿胀的非常厉害,用手指一按一个坑。给我带孩子的奶奶心疼地劝我再请一段时间的假,过了一百天再上班。我怕给学生们拉下课程,坚持不答应。乡亲们感动得这个送几个鸡蛋,那个给我担水,还有的给我背炭,生怕我累着。我的学生们也特别听话,下课时还结伴偷偷站在门外看看我的女儿。每到这时,我都特别地感动。不知不觉到了1975年的6月,我怀上的第二个孩子已经到了临产期。放假后,老师们都要去廿里铺村的联校上站(集训)。我原本是要请假休息的,但校长说让我坚持几天,住校留守,我想孩子应该是7月才生,就答应了。他们都上站去了,只有我一人留守在学校,不想当晚凌晨4点多, 我突然觉得肚子疼,出去上了厕所回来后,又一阵痛袭来。不好,要生了。我看了看土坑上仅有的两床铺盖,再无别物,家人又不在,接生员还在我们村。怎么办?当即决定赶快回家。于是我忙把陪我睡觉的那位姑娘叫醒,说明了情况。姑娘吓得眼泪汪汪地说,要不让她的父亲送我回去。我想,万一路上生了多难堪,还是算了吧!我一把扯下挂在铁丝上的一件短袖,搭在胳膊上,心想,如果路上生了就用来包孩子。就这样我跌跌撞撞走向了回家的路。路上阵痛来时我就停下脚,背靠着树杆或土崖休息一会儿,疼痛过去,我又立即快步回家。当时心想,我一定要把这个孩子生在家里,不能生在路上。强大的意志支撑着我,一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终于到家里了,一推开门,孩子就生出来了。丈夫听到消息也从县城赶回来,我看到他流下了委屈的眼泪。他也边抹眼泪边安慰我。
辛勤耕耘
9月份开学,我又带着奶奶和孩子回到了学校,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六年的时光虽然不算长,但我这个没有上过师范的老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钻研教材,探讨复式教学的最佳方法,可行的课堂设计。多次为周边八个农村小学的教师作公开课,示范课。有一次奥家湾联校的张拖其校长来我校下乡,听了我的课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一次会上说,我的五级复式课就像弹钢琴一样,课堂设计思路清晰,安排合理,动静搭配适宜,讲课轻重缓急,掌握到位,声音抑扬顿挫。一节课后,给人一种轻松愉快,水到渠成的感觉。至那以后,每年暑假全乡的教师培训,都是我给小学老师上课。如此看似不值得一提的经历,为我以后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作者张花云与爱人和学生在一起
我们这代人不会讲普通话,都是用兴县话上课。但我老感觉用兴县方言上课索然无味,特别是上语文课。所以,我一直坚持用普通话教学。这其实是通过教一年级的拼音部分自学的,坚持下来倒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是源于上作文课时,我发现学生用兴县话描述一件事情时,他们叙说的非常清楚完整,但一提笔写就卡壳。刚刚还叙述得生动具体,为什么就不会写呢?我就纳闷了。细细琢磨,原来他们不会说普通话,有很多字不会写。如:“洗眉眼”,普通话是“洗脸”,“直谷达”,是“这里”,“居舍”是“家里”,“旋了”是“脸盆”诸如此类等等。偏远山村的小学生由地方语言向书面语过渡,是一个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没什么好办法,必须坚持讲普通话。尽管当时没有一点讲普通话的氛围,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继续自己的想法做法。虽然孩子们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发音不是很准,但总是能用书面语进行口头表达,这样写作文时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以至于后来到实验小学任实验班的语文课,对我帮助很大。再到我任教育局副局长时的一次高考监考培训会后,省里来的巡视员与外地监考教师,一致认为我是北京的知青。
作者张花云和学生在一起
作者张花云和学生在一起
作者张花云和学生在一起
六年里,我带着两个孩子,住在学校的一间小小的、极其简陋的土坯房子里,秉承叶圣陶老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师德情操,白天上课下课连轴转,晚上孩子们与奶奶睡下后,我才开始挑灯夜战。备课,批改作业,把全部身心投入我热爱的教育工作中。辛苦着,也快乐着。
我热爱我的学生,学生也很喜欢我的课。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竞争分享。我的青春年华一年又一年闪耀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闪耀在三尺讲台。任教六年,每年的出县模范教师必然有我。胸前戴着用红色皱纹纸做成的大红花,走上主席台领奖时,内心的激动不言而喻。
深情厚谊
作者与学生、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间,我与学生、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每到传统节日,乡亲们都要轮流请我到家里吃饭,家家户户都是油糕、豆面汤,当时是最好的待客饭。请吃的那天,孩子总是要等到校门口,拉着我的手,高高兴兴地把我带到家里。每到时令蔬菜能吃时,乡亲们总是你送一把豆角,我送一个南瓜。有的送上一篮土豆、萝卜等。由于村里开着小煤窑,所以村里人吃水很困难,村民们都要排队担水,但只要看到我来担水,大家都让我先舀水,有时遇到年轻人,就二话不说替我把水挑回家。到了秋天,打谷场上分粮时,老队长总是在过完称后,悄悄地再给我满满舀一瓢装进袋子里,我实我不好意思,再三推却,乡亲们便纷纷让我拿着。写到这里,感动的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眶。六个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上述情景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在五十年后的今天,既遥远又亲近。我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亲眼见证了共和国从贫穷到富裕,从弱小到强大的发展历程。格外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怀深深刻在心坎里。
光荣入党
后来,由于我怀上了第三个孩子,联校为了照顾我,便把我调回了李家塔村任教。回到本村,我生完第三个孩子后,家务有人做,孩子有人带,我有足够的时间工作学习。四年后,我已具备了转正的条件,但自己总想着没有上一回师范,是最大的遗憾。于是我边工作,边加紧复习功课。1983年我考入了汾阳师范民师班读书。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父辈的影响,这是我心心念念、向往以久的信仰。父亲曾是37年的老党员,后来的老八路、老解放、老公安、老村长。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上过战场,负过伤,流过血。为了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出力流汗,奋战在改天换地的第一线。早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红色的种子。站在党旗下宣誓的那一刻,我眼里噙满了激动的泪水。听党的话,跟党走,义无返顾。
实验成功
1985年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东关小学任教。那一年正值暑期,城关联校白云校长骑着自行车到我们村通知我,说第二天就到县城集中。教育局领导选定我们四位老师到天津学习,两名数学教师,两名语文教师。 其中 语文教师的任务很重,全吕梁市每个县要办两个“注意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班。新教材、新理念,时间紧、任务重,不得推托。在全县小学语文教师中选中了我们两位,我们当然感到很光荣,一定不负众望,学成归来,担当重任。
9月份新建的实验小学开始招生,按照教育局的预定方案,我被调到实验小学任教,接了一个一年级实验班,接受了语文新教材实验任务。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时任教育局长的赵代全,教研室主任白映志亲自把关,到实验小学蹲点,审查我的实验方案,听取我们的教学计划,讨论实验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因为这是第一轮实验,一轮就是五年,直到孩子们小学毕业。实验关系到这批学生的未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又是兴县唯一一所县直小学,一但失败,对上下都没法交代。我深知这套教材能否实验成功的关键,就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要让学生掌握读音要令,学会熟练掌握400多个音节的发音方法,才能会读纯拼音课文与拼音夹汉字课文。从而扫清提前阅读的拦路虎。
当时条件有限,学校只有一台投影仪,但是没有片子,我只好自己制作。买来玻璃裁成所需的大小,先在油灯上面把玻璃熏黑,再写上拼音,放在投影仪上,往白墙壁上一打,就成了。为了预防玻璃割破手,我又把药用胶布粘贴在边上。后来学的音节词多了,我又想了一个办法,让丈夫买来三黑板裁成所需的长方形,用墨汁染黑,提前用粉笔写好,用完擦掉还能写。这样为我的教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我每次上课都得抱一大堆的教具学具。两个月后两个单元的实验课程取得了成功,正当我信心百倍投入工作时,另一个平行实验班的语文老师病了,校长让我把她的课也接过来上。我没理由推辞,因为去天津学习的只有我们两人,别人啥都不了解。这样,我一个人代两个班的语文实验课,一个冬天嗓子都哑了好几轮,经常吃药,喝胖大海泡水,才坚持到放假。记得放寒假的前一个星期,教研室、教育局的领导、教研员都来验收第一学期的实验成果。孩子们用纯正流利地普通话朗读纯拼音课文,拼音夹汉字课文,领导们听了大为惊叹,又看了孩子们用拼音夹汉字写的短文,一个个赞不绝口。我的实验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85年年终,全吕梁市对各县的实验情况进行实地查验评估,兴县名列第一。86年国家教育部开始首次中小学教师职称评选,我被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其后的五年里,教研室每个学期都要组织实验班与其它普通班进行对比考试,每次考试结果,我带的班级成绩都遥遥领先,特别是阅读写作方面。教育局的领导们怕干扰我上课,经常结伴来实验小学,站在我教室的后门听课,这是在我送走了那届学生后,校长笑着告诉我的。那届学生是实验小学的第一届毕业生,他们到当时的城镇中学上学后,只要老师一让学生发言或朗读课文,就说这是张花云的学生。后来一轮一轮的小学语文教材改编及现在的统编教材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很大程度上传承了我们那一轮实验教材的理念、方法、思想。只不过相较而言,比当时的教材更完善,设备更先进,理念更前卫。追溯历史,我是兴县小学语文教材第一个改革者、实验者、成功者。
“零”的突破
在那五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付出了很多,也收获满满,为以后的成长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多次被评为县市级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90年省教科院又组织省级小学教学能手选拔赛。校长对我说,局领导研究决定让我参加,全县就一个。我当时很紧张,怕自己不行,给兴县丢脸,没答应。后来,赵代全局长与教研室主任亲自到学校找我谈话,为我鼓劲。他们说人家其它县或中学或小学都有了,就兴县还没有一位省级教学能手。盛情难却,第二天教育局派车,赵局长、丈夫陪我去太原参加了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能手选拔赛。从兴县走时我带了一块小黑板,一盒彩色粉笔,因为这是我上课常用的东西,白粉笔人家肯定是准备了的,这些未必有。通过抽课题,2小时的备课,20分钟的讲课,总算完成了任务。半个月后,教育局的办公室主任给我送来了一份《山西教育报》,指着一行醒目的标题让我看,《山西省第二批省级教学能手名单》,其中小学语文学科一栏内写着:“兴县张花云”,且用红笔勾出来了。我当时的心情激动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同年我被任命实验小学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还兼任一个实验班的语文课。92年省教育厅组织评选特级教师,教育局又研究决定让我准备材料,需要省市县三级教育刊物出版的论文,教学能手证书,荣誉证书, 及先进事迹材料,作一节示范课。省市共来了12位专家,除了要查阅审核上述资料外,还分别组织了教师、校长、局领导、县政府相关领导,四个层面人员参加的背对背的座谈考察,最后才在山西教育报上公布,我又一次榜上有名。时任分管教育的李天定副县长在一次教育工作会上讲到:“张花云老师获得的省级教学能手和特级教师光荣称号,填补了兴县教育史的空白,实现了两次零的突破。”以此鼓励全县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留恋讲台
92年我接任了实验小学校长一职,但真舍不得离开自己心爱的讲台,实在抽不出身代主科了,我就代了四五年级8个班的地理课。我抽空制作沙盘,共同和学生们制作标签、插标签,同样忙得不亦乐乎。我爱孩子们,孩子们喜欢我,更喜欢我的课,轮我上课时,孩子们总要提前到我办公室七手八脚地把沙盘抬到讲桌上,在课堂上分组观察讨论,师徒们聚在一起学习探讨,其乐融融。由此,我切身体会到了“爱是教育的真谛”,“亲其师信其道”的深刻含意。记得有一次教育局通知开会,我上课上的忘记了。下课后,教导主任提醒我,局里有个会议通知我参加。一看时间,已经晚了很多。我赶紧一路小跑到财政局办公室的大会议室,偷偷地坐在台下最后一排。会后,局长狠狠批评了我,说我没有大局意识,就知道上课。我吓得一句也不吭声,确实是自己的错。
在实验小学工作了10年,我与老师们积极投身到抓管理促科研,抓科研促提升,抓提升促质量的科教兴校工作中。向管理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向科研要质量。培养成长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年轻教师。我依托自己深爱的课堂,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和我的老师们,默默无闻,埋头苦干,辛勤耕耘,无怨无悔。
初心依旧
96年组织上把我调到教育局担任副局长。虽然离开了基层学校,但无论是去乡镇村小,还是县直学校,我都要做关于教学、班主任工作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报告。全县24个乡镇全部去过,重点是西南片。每年都要去三四次,去了住下来听课、评课,指导基层学校的工作,暑假还要培训教师,直到2004年退居二线。
2004年兴县尚未普九,城区学校班容量爆满,最多的班级上了90多个学生。县域财政正处于困难时期,无力建校。家长怨声载道,教师苦不堪言。很多孩子因此辍学在家。看到如此现象,我心急如焚。于是约了几位朋友,考察闲置了好几年的原工商银行旧址。当下决定创办兴县文泉小学。三个孩子坚决反对,说我年纪大了,又无分文资金,办学校谈何容易。兴学育人,我意已决。带着一腔教育情怀,说服了亲人,开始着手筹办学校。女儿拿了20万块钱的转业费,全家人动员亲戚朋友借贷资金,老伴知我心,积极支持。除了用我家的房产抵押向银行贷款外,又先后与36个朋友借贷资金,维修改造校合,购置必要的实施设备。各级领导大力支持,积极鼓励,在审批程序上给予一路绿灯。9月份招生开学,学生爆满。次年,时任兴县县委书记的李月勤同志率领县四大班子的领导,前来文泉小学召开座谈会,了解办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详细汇报了学校运行情况。李书记当即指示随行的教育局领导,要大力支持兴学育人工作,尽最大努力帮助文泉小学解决困难。最后,他代表四大班子的领导感谢我为兴县人民办了一件好事,离岗不离休,发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余热,为政府排忧解难。专家办学,一定能把蛋糕做强做大,并千叮咛万属咐要注意安全。这是党的重托,人民的期盼!
在这近20年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我又一头扎进教学工作中。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管理学校,培养教师,手把手教老师们设计班会,设计教案,做示范课,依法办学,依法治教。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历尽艰辛,迎着风雨,一路走来,毫无怨言。
学校曾为多名贫困或单亲家庭的孩子减免学杂费,多次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我多次陪农村留守儿童过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当时通信困难,学校专门安了两部电话。每到周末, 住校的孩子们便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轮流给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有时我坐在一边看着听着,心里酸酸的。为此县慈善总会给文泉小学送来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牌匾,多次给孩子们送来了慰问品,今年六一儿童节,老促会会长刘五娥亲自为孩子们分发了慰问品,和孩子们一起过了六一节。
为了满足部分家长的需要,早在2004年起,学校就免费为孩子们提供课后延时服务,每晚2个小时作业辅导,还有周六延时服务,学生自愿参加,社团活动也一律免费自愿参加,一直到现在。那年我被评为出市“五老”先进工作者,应邀在全市离退休老干部表彰大会上做了汇报,在场的老同志们深受感动。
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要组织高段的学生去参观蔡家崖革命纪念馆,给孩子们讲党的故事,对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孩子们响亮的口号声在大厅内久久回荡。每当这时,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父辈们浴血奋战的那段悲壮历史便一幕幕闪现在我的眼前,一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传承红色文化,树立家国情怀,这是我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首要任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现在的我也经常走上讲台,与老师们分享从教心得体会,给孩子们上习作训练课,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训练课,与孩子们一起坐在图书阅览室看书,写小练笔,分享作品等,其乐无穷。
无怨无悔
时间如梭,生命如歌。每个人的一生即使风平浪静也难免坎坎坷坷。不知不觉我已是七十岁的老人。回忆自己一生走过的路程,有坎坷,有平坦,有伤痛,也有欢乐。在领略了人间艰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奉献的幸福快乐。一生从事教育,一辈子留恋讲台,现在依然如此。一走上讲台,望着台下几十双清澈明亮,渴望知识的眼睛,情不自禁,沉浸课堂,激情四射,忘乎所以。孩子们喜欢我,称我为“校长奶奶”,我特别高兴。
追忆五十年的从教之路,怀念的不是时代的美好,而是无悔的青春年华。令我感动的是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我,省、市、县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颁发、赠送的奖牌、锦旗多的没处挂。
看着窗外如水的月光,灿烂的星光,我思绪万千,憾慨万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桃李满天下,教师最光荣”。我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骄傲自豪。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民办学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马上会退出历史舞台,现在虽然面临招生、资金方面的诸多困难,但只要办一天,我心依旧。
六一活动
六一活动
六一活动
六一活动
——人生总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应有尽有。岁月如歌,我们吟唱;岁月如歌,我们跋涉;我们不断向前!(兴县 张花云)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