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村庄坡水头
乡宁县坡水头村虽然只是一个小村,但却是个名村。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个村在抗战时期做出过特殊贡献。
坡水头村坐落在紫松山西麓半山腰,整个村庄三面环山,村下是千仞壁垒的青石崖、高崖、前崖绝险,村西下有通往南北的天河纵贯而过。从该村可迅速登上紫松山占领制高点,又可向暗藏玄机的天河撤退,有着地理回旋余地大的战略隐蔽作用。这个村偏离交通要道,十分隐蔽,且村子的水源丰富且水质好。因此,成立于1938年秋天的山西政治保卫二支队医院,就设在坡水头村。
那时全村只有21户人家,男女老少也只有83口人,村里人听说抗日部队要在他们村设立医院,非常欢迎。他们给予医院工作大力支持。相邻的辛家、沈家、董家三大户人家主动把自家整座院腾出来让医院占用。其他村民也纷纷腾出一两孔窑洞,或者有的两三家合住一个院,为战地医院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保障。1939年5月下旬,山西政治保卫第二支队,酝酿改编为山西新军213旅,决定将之前驻扎在坡水头村的“山西政治保卫第二支队医院”改为213旅战地医院。
当时前方战斗激烈,平均每天至少要接收从抗日前线送回来十多名伤员。医院工作人员在给伤员治疗的同时,还时常给周围村子的群众义务看病,免费治疗,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积极主动地为医院放哨、抬担架、驮炭、担水。冬天,医务人员及伤病员的生活与取暖所需的煤炭是个不小的困难。坡水头一带没有煤窑,老百姓做饭、取暖都烧柴禾,医院人多加上伤病员住的窑洞必须用煤炭烧热,否则伤员伤口很难治愈。可是这里离最近的煤窑也有三、四十里山路,而且要靠牲口驮,人去担炭是赶不过趟的。村里的辛起发是积极分子,他主动承担起给战地医院送炭的任务。他牵上自家的骡子每天往返于坡水头和贾卜凹煤窑之间,每次只收炭的本钱,不收驮费。医院的首长了解后对辛起发说:“你必须收运费,再不收就不让你送炭了。”辛起发无奈只好收了费,直到1940年初战地医院随213旅撤向太岳山抗日前线他才结束了赶牲口驮炭的活。
即今沧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213旅战地医院虽然在坡水头村只呆了一年多时间,但却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坡水头村本来就有耕读传家的良好民风,文化底蕴深厚,村风健康向上,再加上受共产党领导的山西新军213旅医院的进步思想感染,不少仁人志士走上了革命道路。如谢朴、官平、辛吉明、沈太勋、谢木水、辛吉才、沈明勋、杨益民等都为党和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一批批中青年干部成为各个单位的领头雁或中坚力量,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帮助村民率先解决了吃水、拉电、通水泥路、村容村貌等生产生活难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时,一大批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敢想敢干,勇于担当,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该村的研究生人数也在周边首屈一指,逐年递增,使英雄村庄更赋予了新时代色彩,声名更为远播。愿坡水头村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崔泽波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