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锣鼓震职中 非遗新声奏华章
—— 夏县职业中学省级非遗 “禹王锣鼓” 传习班纪实
在非遗保护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中,夏县职业中学以省级非遗 “禹王锣鼓” 为支点,敲响了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铿锵节拍。这座地处中条山下的职教园地,正让源自 4000 年前的治水鼓韵,在新时代的教育土壤中焕发新生。
非遗展示
非遗展示
一、千年鼓韵入校园:非遗传承的教育破题
2023 年春,一场决定文明传承走向的对话在夏县职业中学校长办公室展开。当省级非遗传承人薛亥申捧出泛黄的《禹王锁蛟》鼓谱残页,裴亚平校长的目光被谱中 “崩、边、击、滚” 等原始鼓点符号牢牢吸引 —— 这组被《夏县县志》记载为 “夏后氏乐舞遗响” 的文化密码,历经薛亥申十余年田野调查,终于从民间艺人的记忆碎片中拼贴成完整叙事:全谱 13 个章节以 “大禹锁蛟” 为脉络,通过鼓点疏密(最快 240 拍 / 分钟)、音高变化(五音不全的原始音阶),配合 “犀牛望月”“猛虎跳涧” 等 32 种传统鼓技,再现了史前治水的宏大场景。
2023 年 3 月 9 日,在县文联与教育局的推动下,传习班正式开班。“这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对‘民为邦本’大禹精神的当代诠释。” 裴亚平在开班式上提出 “鼓乐育人” 三维目标:让学生在节奏中感知文明厚度,在动作中淬炼意志品格,在合奏中领悟协作精神。
二、铁杵成针磨技艺:46 人的破茧之路
走进 60 平米的非遗实训教室,12 面青铜鼓如列阵将士般肃立。为购置这批定制乐器,学校压缩行政开支 40%,最终让价值 10 万元的 “文化重器” 落户校园。从 200 名报名者中遴选出的 46 名队员,平均年龄 16 岁,却要挑战 “左手击鼓、右手挥绸、双脚腾挪” 的复合技艺。
“先懂大禹心,再敲禹王鼓。” 薛亥申的第一堂课不是技法,而是讲述《尚书・禹贡》中的治水典故。当学生们在《禹王锁蛟》第四乐章 “小上高山” 的急骤鼓点中,领悟到 “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抉择之痛时,鼓槌落下的力道便有了灵魂。训练进入夏季,为避免扰民,师生转至餐厅二楼封闭练习。40℃的闷热中,鼓手王小雨的虎口磨出血泡,仍用纱布缠紧鼓槌坚持;镲手李浩然为精准卡上 “风搅雪” 的节奏,对着镜子练习手腕翻转 2000 余次,直至形成肌肉记忆。
副校长吉国琦化身 “编舞导师”,将传统鼓技与现代舞台美学结合,设计出 “龙行八步” 等创新动作。校领导班子组成 “后勤攻坚队”:工会主席邵爱霞每日熬制绿豆汤,教导主任赵文红开发 “鼓乐体能训练手册”,更首创 “师生结对” 机制 —— 每位教师承包 6 名学生,从节奏纠错到心理疏导全程陪伴。两个月的 “魔鬼训练” 后,团队已能完成连续 15 分钟无间断演奏,动作整齐度达 98%。
三、首鸣惊座展风华:从书法展到城市脉动
2023 年 7 月 12 日,“夏县第三届卫夫人书法展” 开幕式成为传习班的 “成人礼”。当 46 面鼓在卫夫人雕像前同时敲响,青铜共鸣与翰墨书香在空气中碰撞出奇妙回响:《禹王锁蛟》前奏如浊浪排空(鼓点密度 180 拍 / 分钟),模拟洪水肆虐的危机;“卷帘” 乐章突转舒缓(60 拍 / 分钟),镲片轻擦似禹王抚剑沉思;至 “太平春” 尾声,全体队员齐展黄巾,鼓点如万马踏浪,将大禹 “开九州、通九道” 的功绩推向高潮。
这场 “鼓书合璧” 的演出震撼全场,市电视台《文化河东》栏目用 45 分钟专题报道,称其为 “史前文明与当代审美的对话”。更令人振奋的是,演出后一周内,主动报名学习锣鼓的学生增至 327 人,形成 “敲鼓热”。
乘势而上,传习班开启 “文化惠民百场行”:在白沙河公园的 “非遗夜市”,鼓乐与汉服巡游联动,单场吸引 5000 人次;走进水头镇农田,队员们在田埂上为收麦农民演奏《丰收锣鼓》,汗水混着麦粒在鼓面上跳跃;最动人心弦的演出发生在 “四城建设” 工地 —— 当《再上高山》的鼓点响起,钢筋丛林间的建设者们放下工具,跟着节奏敲响安全帽,现场化作一片沸腾的钢铁鼓阵。
四、品牌赋能育新人:构建非遗育人新范式
2024 年,随着《鼓韵铿锵・扬大禹精神》省级特色文化品牌的落地,夏县职中构建起 “研究 - 教学 - 传播 - 创新” 四位一体体系:
学术挖掘:联合山西师大考古团队,对鼓谱中的 “上古五音” 进行声学建模,相关成果发表于《黄河文化研究》;
课程革新:开发《禹王锣鼓技艺实训》校本教材,首创 “鼓点数学” 教学法 —— 用函数图像解析节奏变化,让抽象乐理变得可视化;
数字传播:制作 VR 鼓乐体验系统,上线 3 个月点击量破 10 万次,学生自主创作的《赛博禹王》电音鼓乐短视频获文旅部 “非遗新声” 奖;
评价体系:建立 “技艺 + 精神 + 创新” 三维考核标准,学生职业素养测评优良率从 68% 提升至 92%,其中 “抗挫力” 维度得分增幅达 47%。
数据见证着蜕变:传习班成立两年间,累计演出 56 场,辐射受众超 10 万人次;培养出 12 名 “学生传承人”,其中 3 人获省级职业技能大赛 “非遗创新奖”。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 “以鼓铸魂” 的教育模式正在向全县中小学渗透,禹王镇小学已引入简化版鼓乐课程,让千年鼓韵在孩童指尖绽放新芽。
五、传习新篇再起航:第二批培训的热潮涌动
2024 年 11 月,夏县职中非遗传承事业再掀新篇 —— 面向全校师生启动第二批 “禹王锣鼓” 传习培训。此次活动吸引 20 余名青年教师与 30 余名学生踊跃加入,形成 “老中青少” 四代同堂研鼓艺的动人场景。
青年教师们带着数字化教学思维投入学习,计算机教师王璐尝试用 MIDI 软件拆解鼓点节奏,美术教师张敏则从青铜鼓纹饰中汲取灵感,设计出兼具传统符号与现代审美的演出服饰。学生群体中,00 后小将李欣怡在 “犀牛望月” 鼓技训练中,结合街舞律动创新步法,引发老艺人薛亥申的跨界思考:“传统不是枷锁,年轻人的创造力,正是鼓韵流传的活水。”
培训现场,首批传习班的 “学生传承人” 化身小导师,与青年教师结对互学。副校长吉国琦趁机推动 “双师共导” 模式升级:“当职教教师的专业素养碰撞非遗传承人的实践经验,产生的不仅是技艺火花,更是‘守正创新’的教育新可能。” 这场跨越代际的文化接力,让青铜鼓面上的古老纹路,在新时代的教与学中,逐渐生长出更具生命力的文化肌理。
六、鼓声里的文明回响
站在夏县 “文化之城” 建设的新起点,裴亚平校长望着训练场上挥汗如雨的学生,眼中闪烁着光:“每个鼓点都是文明的 DNA,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在职业教育的熔炉里,锻造成新时代的文化胎记。” 如今,每当夕阳染红中条山,46 面鼓的合鸣便会掠过校园上空 —— 这源自尧舜时代的治水强音,正通过年轻的臂膀,敲出文化自信的最强节拍。
当 “禹王锣鼓” 的鼓谱被收入国家非遗数字库,当毕业生带着鼓韵走向机床旁、讲台前、农田里,我们忽然懂得:真正的传承从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让古老的精神血脉,在时代的血管里奔腾不息。这或许就是夏县职中这场非遗教育实验的终极答案 —— 以鼓为笔,在职业教育的答卷上,书写出最动人心魄的文化篇章。
作者:夏县老促会 张天存 夏县职中 宁安平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