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老区 关注 书画 经典 副刊 图片 视频 期刊 编委会 老促会 书库 公告

主页 > 老区 > 基层 >

新中国成立70年 交通变化大如天

2019-10-10 14:39 红色山西网

新中国成立70年

交通变化大如天

□泽州县老促会 / 秦向东

 
70年非凡岁月,泽州县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巨变写满广袤大地。交通道路的巨大变化更使人赞绝不已,可以说是实现了世代人百年的梦想。
说到路,路是什么?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的一生离不开路,而且每天都在走路。记得上中学时,我每周都要步行三个多小时,到离家30里外的一个镇上学。清楚的记得,一次从学校回家,在快要到家时,因下雨村边的土路被冲出了个大坑,我一不小心踏进了坑里,当时脚就走不动了,后来在同我一起上学的两个学友的搀扶下才回到了家。我向父亲哭诉着,说什么我都不去上学了。因为,那条山路实在难走,太累人。
把脚扭伤后,在家休息了几天,父亲给我讲起了50年代初他徒步70多公里去河南清华卖粮食时,途中摔倒在山坡,小米也撒了一地的故事。听后,我很受感动。对于路是人们感慨谈论最多的热门话题,更是我一直埋藏于心底的一份期盼。
路,我心中的路,期盼的路,经查阅史料,民国时期,在晋城县境内根本没有什么公路。主要有四条大道:第一条,从周村起,经岸村、天水岭、大口等村到河南的清华镇。第二条从周村起,经李寨、犁川、衙道等村到河南的紫林。第三条从城内高庄起,经金村、白洋泉河、柳树口等村到河南的博爱。第四条从高庄起,经铺头、西谷坨、太平到河南的后寨。当时人们就是利用这四条土大道,将铁货、煤炭、粮食等用人背、人担、牲口驮的方式运往中原,然后换回竹器、生姜、大蒜、布匹、大米等。交通不便,无公路,仔细品味那时人们生活是多么地艰难啊!
解放后,六十年代的晋城县,交通还是不便。通往乡村的是羊肠小道。直到60年代中期,当时的晋城县境内也才仅有太晋、晋陵等7条公路,通车里程800多公里,等级路里程140多公里。全县26个乡镇,有近半数没有一条出乡公路,尤其是东下村、土河、南河西、柳树口、南岭、李寨等乡镇的农民搞运销仍然是肩挑人担,马拉驴驮,经济的落后,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到了70年代,虽也修建了几条县乡公路,但由于常年失修,这里的道路还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上班、办事人全凭两条腿,在那时,谁要有自行车也算鸟枪换炮。人们在呼唤,在盼盼,路啊!路,何时能土路变油路。路啊路,你牵挂着我的情,依峦着我的爱,你带着多少人热情而美好的希冀,在脚下拓展延伸。
车在雨中行,一路高歌动地诗。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必须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创新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致富,先修路”的重要意义。80年代中期,我在离县城50多里的一家县营企业上班,由于生产业务,经常外出比较多。那时,我每出一次差,都目睹了在我们的脚没有到过的一些地方,穿着黄背心拿着铁铲的筑路人的身影到处都可见,他们憨厚的笑和风裂的唇不正是在建设道路上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嘛!
自强不息,创新创业,泽州百川,追求卓越。1986年,实施“修路兴县”战略以来,泽州县建成了全省第一条商品路——周犁路。紧接着,又修了第二条商品公路——晋张路。
进入九十年代后,泽州县制定了“九五”公路建设规划,大力实施通道战略,在全县初步形成了晴雨通车,内通外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1996年,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乡乡镇镇通油路,1997年,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自然村通机动车的目标。到1998年底,全县通车里程达2240公里,油路面里程450公里,等级公路里程642公里。全县基本上实现了县乡公路等级化,小康公路网络化,全县公路大循环的目标,极大的改善了泽州的交通条件。
2003年“村村通”战役打响后,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大打了一场攻坚战,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全县632个行政村就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的宏伟目标。
近年,我回老家泽州县东部的一个小山村,看到,蜿蜒曲折的山路像一条彩带,弯弯曲曲的路已被拉直拉宽,以前被随意插在地里的家乡的路牌已高高挂起,它醒目而温馨的指点着我落脚的方向。这一刻我觉得自己就像从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故乡,没离开过我的亲朋好友。以前回老家坐车需一个多小时,现在仅需二十几分钟。啊!路把我和父老乡亲们拉的很近很近,我的脚印在路上排成了一排排,身前身后就有了化解不开的淳朴的乡亲。
清楚的记得,前几年回老家,巧遇天不作美,下起了大雨。但我在回村的路上,已没有了印象中深深的泥脚窝和粘在脚底上的泥巴,乡路上留下的一串串无影的脚印,似乎都盛满了温暖,让人心花怒放,感慨万千。
改革开放以来,目前从境内通过的铁路有太焦线和侯月线,国家和省级公路有207国道、太洛公路、长晋专用公路、晋韩、晋陵,并修通了晋阳、晋焦、晋长、晋济和环城高速公路。公路密度达103公里/百平方公里。步入新时代,高铁、飞机场、村村通公交是蓝图已不是梦想。进入新时代,平整的路面,蓝底白字的交通标识牌,路边的护栏……无不显示着农村交通质量的改观。咱们晋城农村路网不畅,村民出行不便的状况,已经成为过去。
交通道路的变化,带来交通工具的变化。50年代靠步行,60年代骑自行车,70年代骑摩托车,80年代小三轮、拖拉机成运输工具,牛车、马车被放进了博物馆。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动车、小汽车节假日排长龙。过去很少出去旅游,只能在家和机关之间奔波,现在是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一出门有公交或打的,出门开自驾车,十分便捷,65岁以上老人坐公交不用花钱,生活在新时代多么好啊,实在是太快活了。从步行到自行车,从普通火车到高铁动车,记忆中交通工具的升级,交通方式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也带给了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晋城的路在延伸,四面八方的路也同样在蔓延、纵深,指向了一个个无穷的坐标,一个个蕴含着希望的方向。随着时代的发展,路一直在延伸,一直在迎接着人们对祖国繁荣、昌盛、强大的美好愿望!
晋城的交通道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真是“人在车里坐,车在花中行”,美妙雅致,其乐无穷。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交通的智慧面貌令人向往,泽州交通道路的变化,老百姓赞不绝口,成为泽州县历史光辉一页!
阡陌交通,高铁驰骋,人生河流中的交通浪花,映射出的是普通百姓的个人感受,更是强大中国的高速发展!我这般年龄的人,见证了晋城交通事业的发展,这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科技创新带来的辉煌成就,真正给广大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了福音。
       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能够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根本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们晋城、泽州的发展成就正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晋城的路、泽州的路是祖国千千万万道路中一条极其普通的路,但是它伴随了我人生大半个历程,它见证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乘风破浪前进的脚步,今生今世,它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山西老区开发》编发)
责任编辑:红色山西网
首页 | 网站地图

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 网站版权所有:山西红色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编号:晋ICP备19004976号-1 技术服务:红色山西网运营团队

本站部分文章源网络,若侵权不实,请联系删除纠正,本站不担任何责任 办公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东仓巷甲4号 邮箱:redsx@sina.com

执行总监:13283623983 违法与不良信息投诉电话:0351-2112193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