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老区 关注 书画 经典 副刊 图片 视频 期刊 编委会 老促会 书库 公告

主页 > 副刊 > 文苑 >

我与新中国同岁

2019-08-22 04:42 红色山西网

我与新中国同岁

□临县老促会妇工委 / 渠润爱

今年是我们伟大祖国70华诞,也是我的70岁寿辰,我与伟大的新中国同岁。
我是踩着新中国成立的鼓点来到人世的,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1月,我出生在临县招贤镇渠家坡一个贫苦的家庭,是家中的长女。面对今天的繁华盛世,我百感交集……我参与了祖国的建设,亲历了祖国由贫穷到富裕到强大的全过程,我们一家三代人不同的上学经历就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壮大。
我的小学很贫困。1956年,我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为了我能体面的走进学校,将她的一件半新上衣改小了给我穿,烂裤子也被母亲打上补丁。一块旧毛巾缝成一个包,算是书包。里面装了一块小石板和父亲到沟里捡来烧瓷泥片给我磨成的石笔,这就是我上学的行头和全部学习用具。每天自己往返家和学校。学校是原来的破庙,就一孔窑洞,很昏暗,正面墙上挂着不到两平米的一块用黑煤刷的黑板,供老师写字。课桌是两边砖垒的砖碇,中间搭一块木板。坐的也是砖头垒的砖碇。一行坐五个小孩,经常为占空多少争吵不休。有的在木板上划分界的道道闹的木板伤痕累累。四个年级的学生只有一个教室。一个五十多岁仅有高小文化的老师任教,既教语文,又教算术,有时还教我们唱歌,做广播操。课间我们玩踢毽子、跳绳、抓石子等游戏,冬天的教室只有砖垒的一个火,冷的很,不少人的手、脚都有冻伤。我的小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过完的。那时候人们流传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但对我们而言,遥不可及。
儿子的小学是我曾经的梦想。1982年我儿子到县城河渠小学校就读。那时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有所提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提高,全社会都在强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于是所有的家庭都重视孩子的教育。我也不例外,提前给儿子买好新衣服、新书包、什么铅笔、削铅笔小刀、作业本等学习用品。入学那天,我亲自去送儿子上学,当时的河渠小学校,校园虽然不大,但有二层的教学楼,标准化的教室,办公室安有一部电话,教室里雪白的墙壁明亮的窗户,天花板上吊有电灯,整齐的桌凳、墨汁刷的黑板黑而光亮。一个班一个教室,一科一个专业的老师。很大的一块操场供孩子们课外活动。那时的孩子们课间玩的是跳皮筋、弹玻璃球、打宝、叠飞机等游戏。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小时候的传说变成了儿子的现实。
外孙的小学胜过大学。去年秋天,外孙到临县高级中学附小读小学。这是我县新建的学校,处处显示着现代化的气息,高耸的教室楼、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凳,墙壁上贴着五颜六色的书画,多媒体教学设施,为孩子们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有效的激发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图书室、阅览室、餐厅一应俱全。宽敞的操场有各种锻炼器材,400米塑胶跑道、篮球场可供孩子们课余活动。
一个班三十多个学生,开设十多门功课,除主科外还有手工、钢琴、绘画、武术、语言等。各科都是高校毕业的专业老师授课。
校园里干净整洁,到处张贴着激励学习和健康成长的标语,草坪鲜花相得益彰,校园美轮美奂。统一的校服把孩子们打扮的漂亮可爱,校车每天按时接送,且有生活老师照顾孩子们。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名目繁多,好用还时尚。这样的小学生活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啊!
70年来,我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亲历了祖国从贫困到富强的过程,三代人的童年上学有着天壤之别。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我与新中国同岁感到骄傲、自豪。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欢呼,为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的愿望点赞,衷心祝福伟大的祖国母亲生日快乐!(《山西老区开发》编发)

 

责任编辑:红色山西网
首页 | 网站地图

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 网站版权所有:山西红色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编号:晋ICP备19004976号-1 技术服务:红色山西网运营团队

本站部分文章源网络,若侵权不实,请联系删除纠正,本站不担任何责任 办公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东仓巷甲4号 邮箱:redsx@sina.com

执行总监:13283623983 违法与不良信息投诉电话:0351-2112193

电脑版 | 移动版